《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12-25 04:53:10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高尔基有云:“作家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某位由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直至品读完《红楼梦》这部巨作,我才认识到曹雪芹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位作家,用手中的墨水,带领读者体会封建社会的酸甜苦辣和封建社会折射出的时代缩影。

千百翠竹掩映,数枝不知名的花从墙角探出宅院,清泉叮咚流过假山的缝隙;错落有致的庭院,金玉镶嵌着的镂空的窗门内,传来清脆悦耳的欢笑声,或许你也想象过这样的画面吗?从前的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便是如此,大观园的喧闹和繁华,府宅院中人们的嬉笑打闹……当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当我读到“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时,感受到时光易逝一去不返的无奈感伤,也许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正是如此之感慨吧;当我读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时,感受到荡气回肠坚贞不屈的爱情;当我读到兴儿对凤姐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时,感受到充满欢笑的大观园中阴暗的一面……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凄凉也隐隐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对丑恶封建势力的反思批判。我想,这才是名著能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吧。

然而令一个十七八岁花季少女印象深刻的,还要数那个年代喜忧参半,聚散有时而刻骨铭心的爱。大观园里虽似人海沧桑,喧闹而繁华;但宝黛只一个眼神,就能确定对方都如彼此最初的春光。也许只有角落里淡然的一枝孤梅,见证了他们隐忍而又张扬的爱。在两段且歌且吟的诗酒人生中,感受青春最美好纯粹的情。但这样纯粹的情感,终究还是有缘无分。席慕蓉说:“彼此错过了,既然不相知,也就没有得失,也就不会有伤感,更不会有无缘的遗憾了。”而我恰恰认为,正因为宝黛间天然契合的默契和相知,才成为了他们之间的屏障。黛玉刚一接近,宝玉就大步走远了。确实是没有得失,可这算是无缘的遗憾吗?

像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美好而凄凉。

周国平曾这样评价《红楼梦》——永远未完成。我想,这是对这本书时代意义的最好诠释。是的,在曹先生生命的结点,只完成前八十回的内容,遗留下的修修改改的手稿最终也不过永远被遗留在他的案牍前。最后的四十回,后人替他完成。但如果这样,“永远未完成”便没有真正诠释它真正的意义: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他们的诞生仅仅是它们生命的开始。他们被世代传阅,成为经典为人们所诵读,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含义,并且焕发同样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源不断的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在文化史上留下的古老厚重的文化印记,成为人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我不禁感慨,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时代的写照。在我们所感受到的书中这个独特时代中:黛玉的悲凉实代表着封建社会文人墨客的悲凉——大兴的文字狱、受压迫的文学创造力使得众多文人一腔诗意最终落了空;王熙凤的处处针对和尖酸刻薄也正是朝廷苟且偷安的小人的真实写照;当然书中也有许多真善美打动着读者……曹先生用极近浪漫的手法谱写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嗯,用小说家八月长安的话来说,所谓浪漫,不就是没有后来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最终也永远留在了中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

这是我对《红楼梦》所生发的感慨,也因为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有力量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写照”。

《红楼梦》读后感2

这几天我看完了一本书,是四大名著的其中一本----《红楼梦》。几年前,我因为觉得这书太深奥了,看不懂,就一直没看,这次暑假作业中提到了,我就鼓足勇气看了一下,发现还蛮好看的。

这本书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主人公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等人。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曾经连丫鬟都腰缠万贯的大户人家,到连这户人家的主人都吃不起饭的过程。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读书笔记大全《活着读书笔记20xx字》。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在这本小说里的所有人物基本上全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会写诗,他们也经常聚在一起写诗,他们写的很多诗句我十分喜欢,特别是大观园刚建成时,宝玉他们为大观园提的诗。元春被册封为妃的时候,我十分高兴,贾家建大观园时,我很期待大观园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小说描述大观园十分奢侈,我心里暗暗叹息“唉,太不环保了……”虽然这大观园十分不环保,但我还是很想去看一看,肯定十分富丽堂皇。

小说中,黛玉葬花那一段我十分不解,好好的葬花干什么,做小区清洁工啊?在小说里有一个片段十分好笑,就是甄宝玉和贾宝玉,在书的第十九章,贾政叫宝玉,都不知道是哪一个了。最后贾母和林黛玉死去的时候,我十分伤心。贾母死去后,贾芸、贾蔷和贾环的恶习我十分痛恨。最后贾宝玉出家后,我更是和他一样伤心,也想去做和尚了。

这红楼梦真好看!

《红楼梦》读后感3

……此处隐藏13365个字……说妹妹太大大咧咧的关系。而湘云与黛玉两人却是惺惺相惜。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见院里人少,触景生情,身边只有湘云,她们两人相互安慰、扶持。“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景自苦。……”后来她们两人联诗,“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壶漏声将涸,窗灯夜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人对完诗后,相互赏识,也有了革命友谊之感。一个好的结局,会让里面的角色与之前的关联有呼应。所以湘云与两人关系之好,不会与宝玉成亲,让另外二(一人——黛玉已亡)人为难。

所以,从判词里表达的预言,湘云与宝玉的了解和湘云与宝钗、黛玉的信任中看,湘云最后丈夫去世,与宝玉结为知己。

《红楼梦》读后感14

近段日子,闲着无事,找本书打发时间,却不想,又翻到了《红楼梦》又一次被它吸引了。

很心疼黛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却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她所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如意郎君”而且是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谐隐”的“知心”者可最后她含恨而死,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包含了多少惨痛的含义。

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与追求,她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看她所写诗词的字里行间,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同时,我感她之所感,爱她之所爱,和他同忧同乐,同笑同啼,他的悲剧,让我再一次感到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这本书注定是女性的悲剧吧!

再看看书中女孩子的结局,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冤而死的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司棋,被强盗抢去的妙玉,羞愤而死的晴雯,一个个的都是悲剧,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悲剧能震撼人心,可能也是如此吧,看看书中被毁灭了的女孩子,外形美,心美,而且都那么的有才情。

对于这一群住在大观园的大美人,她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裙袖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这些大美人们,,不但容貌美,内心也美,而且美的有个性,她们互相之间豪不雷同,她们是先生生活中平常的女子,不是仙子,也不是超凡出众的女英雄,女才子,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们的一切都有着一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不过也有有心机世故些的,如宝钗,探春,但依然是青春的纯洁范围之内的心计和世故,她们与黛玉不同的是,她们有灵有肉的成分,而以灵的成分为主,黛玉则是纯灵的。

书中不喜欢的是凤姐,但也最佩服她,不喜欢她人前一套,背后又一套,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有情人双双自尽,三千两银子落入自己腰包。贾瑞动了不该动的心思,可凤姐杀人不见血,让贾瑞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还有尤姨娘当她是一好人,感恩戴德的跟着她进了贾府,最后的下场却是那么的凄凉,而且是有苦无处诉,因为周围的人看到的都是凤姐的好。直到死后一周年,凤姐还在贾琏的跟前做戏,让贾琏又一次的为凤姐而感动。凤姐的精明干练,世故圆滑,很让人佩服,当然也让她在这女儿国里生活的如鱼得水般的自在。还有我也佩服着平儿,能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中生存下来,同时还要获得凤姐的信任,实属不易。

还有,很喜欢刘姥姥,她是出场次数不多几回的一个人物,喜欢她的率真可爱,喜欢她的淳朴善良,幽默机智,她给这个悲剧的故事带来了些许的笑声,如二进大观园,在饭前逗大家开心的一幕,“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起大笑起来。她知道在这些贵妇人的面前,自己是一个丑角。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当合上书的时候在想,曹雪芹要是活到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有他的份。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15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四)

我国古典文学喜欢用“闭月羞花”、“倾城倾国”这样的词语描述,使人感觉到美丽绝伦,十全十美。而在《红楼梦》中,大文豪曹雪芹笔下的:丫鬟鸳鸯漂亮聪明,不仅博得贾母欢心,而且被老色鬼贾赦看中,要娶她为妾。然而,她蔑视权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这样一个值得赞美的人物,书中这样描写:“……只见她穿着半新的藕荷色绫袄,鸳鸯的脸面多么楚楚动人,而那脸面,却倒有几点雀斑,”看来这样描写,似乎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完美。

然而,有着较高美学修养的脂砚斋评点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女方有陋处。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显然,把美女的陋处或斑点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点出鸳鸯脸上的雀斑,不仅没削弱她的美,反而令人更感真实了。相反,那种“美则无处不美,恶则无处不恶”的绝对化的创作方法是不真实的。

这使我联想到现实。同样,在人际交往的诸多准则中,莫过于一个“诚”字,唯有“诚”才不避“陋处”,惟不避“陋处”才能显出真实,让人不感觉到“骗人”,进而增强信任感。

因此,大家在这里交心的同时,心里都要有一个“诚”字。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